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教学的历史VIP免费

语文教学的历史_第1页
1/11
语文教学的历史_第2页
2/11
语文教学的历史_第3页
3/11
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熊生贵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们都在感慨:语文不好教。大家甚至疑惑是不是人为地将这个学科的教学搞复杂了,而且越说越复杂。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确很难,这是由学科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性质,所针对的对象,所荷载的内容,所担负的任务等决定的。(当然这种“难”也有“人为复杂化”的因素。)针对其“难”,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试图找寻其中规律,甚至努力将其“复杂问题”“简约化”。于是,一部语文教育史,就成了在探寻“语文怎样教”的历史。这个问题展开是两个基本问题:曾经怎样教语文?现在、未来该怎样教语文?理清这两个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看清所处的历史方位,将语文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一、历史:曾经怎样教语文曾经语文教师怎样教语文?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理出出一个基本的线索:“暗胡同”式——讲授式——“启发”式——训练式。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演变,只是“语文怎样教”历史状态的粗略概括,并不是在某个时期某种教学方式绝对“一统天下”,它们是相互交融的。但相对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教学方式处于主流状态。(一)“暗胡同”式教学中国最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可以说都是不大讲究什么教学方法的教学,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就是除了教识字、练写字外,余下的是真正的“大量积累,自读自悟”。所谓“积累”就是自己熟读背诵,不求甚解,教师不讲解,学生也不讨论。但对于背诵,教师是无比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理念的,于是他们对于背诵的要求极为严格,积累的量极大。鲁迅先生在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艮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就是当时书院式教学的状态,教师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读教材,然后就是让学生不断地自己读,直到能够背诵,到教师面前去过关,过不了关就要接受惩罚。鲁迅先生在他的《二心集·做古文与做好人的秘诀》中写道: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这样的自读、自做、自悟,盲目地摸索,结果必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找不到走出“暗胡同”的路,如鲁迅这般的大家是“妙悟”了,可能一般聪颖之人也能领悟,但毕竟教学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这正是私塾式或书院式教学法的弊端,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讲究效率是不相符的。(二)讲授式教学自民国开始,西洋式(学堂式)教学的引入,中国语文教学开始注重讲授、分析。讲授法一直在中国语文教学中影响了几十年。就以阅读教学为例,民国的《新国文教授法》和《新编中华国文教授书》都说得非常清楚,教师要把课文“逐字逐句解释一过,再将全文合讲数过,不可惮烦,务期明晰”。合讲的要求是:“务按语言口气联络之,可任加俗语之助词,切勿拘泥原文,毫无生气。其同字异解者,尤宜留意判别之。”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多部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语文教学的历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