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然后通过学习、完善,从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模型。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通过模型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但是很不完善,同时本节课听课的学生属于基础普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却具有探究事物的热情基于这种特殊的学情,本节课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然后以动画、图表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最后通过自主动手设计、制作模型巩固所学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生物科学素养。2、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三、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四、难点:主动运输。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展示法、模型建构法、归纳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蓝墨水、玻璃杯、滴管、水、橡皮泥、小汽车、黄豆、长方形回形针、心形回形针、垫板)。六、教学设计思路七、教学实施过程1复习细胞膜的功能课题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动画展示模型建构思维拓展自主构建归纳总结典例分析巩固检测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问: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控制物质的进出)。类比进出一个国家的方式提出问题: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学生一起朗读思考并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主学习小组讨论1、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哪种需要消耗能量?2、被动运输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异同?3、请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主动运输。认真阅读教材、探索新知。小组内探讨学习的内容,并完成教学案培养学生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实验:探索扩散现象实验:向一杯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语言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一个学生做实验,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最后,说出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动手,培养学生探究和观察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播放动画1、自由扩散根据扩散的原理,提问:物质通过细胞膜时可以如同扩散一样自由通过细胞膜吗?观看O2、CO2通过细胞膜的动画,归纳自由扩散的特点。2、协助扩散葡萄糖即非气体又非脂溶性物质,那么它以怎样的方式进出红细胞呢?让学生观看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动画,讨论并总结这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3、分析图表提问:细胞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物质呢?[探究2]请同学们分析教材P71的表4-1,通过解读左表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4、主动运输思考并讨论。观看动画,讨论并回答。思考并讨论。观看、讨论并总结作答。学生思考,猜想细胞逆浓度梯度运输离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观看动画,总结主动运输的特引导学生完成第一种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的探究过程。类比自由扩散,继续探究协助扩散。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动运输的奠定基础。2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Na+、K+进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