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2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教学重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猜想引入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给你一双筷子,把其中一支剪断,一共得到三条线段(小棒),说一说:这3条线段(小棒),有怎样的关系?这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任意三条线段,要有怎样的关系,才能拼成三角形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点评:猜想是创新的起点,猜想最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节课题具有探究性,须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以猜想引入新课是适宜的。]二、探究规律1.从筷子的操作中猜想。(1)学生猜想,操作验证。不能拼成三角形,只能拼成筷子。2短边之和=长边,能换一种说法吗?(2)学生猜想,要拱起来才能拼成三角形。操作验证,观察,拱起来后组成的三边谁变了?怎么变的?(变短了)。两短边和长边有什么关系?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长边)(3)刚才的筷子研究中知道,2短边之和=长边,能换一种说法吗?长边-短边=短边(两边之差)(4)操作,讨论,汇报:如果允许你换其中的一条短边,要换一条怎样的边,才能拼成三角形?要大于这条短边,也就是要大于另外两边之差。2.操作验证猜想:教学例3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3.计算验证猜想: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验证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①每个人任意选书上的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量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③计算并填空。三角形(1)三角形(2)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计算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比较(2)讨论。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计算时,你通常会选择哪两条边之和与的第三边比较?计算时,你通常会选择哪两条边之差与的第三边比较?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cm、4cm和18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点评:此环节的教学是本课时的高潮,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操作、讨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2练习十一第1~3题。四、总结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点评: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理念,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学生经历了从发现、猜想、探索、验证、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学生获得数学方法性的知识比纯数学知识更多,这正是我们想追求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