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2.桃花源记VIP免费

22.桃花源记_第1页
1/11
22.桃花源记_第2页
2/11
22.桃花源记_第3页
3/11
桃花源记陶渊明朗读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当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探究课文:•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什么景象?•3、作者虚构了刘子骥真个真名真姓,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人,意图是什么?•4、桃花源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角度,用“这里的___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探究课文:•5、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8、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9、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人吗?为什么?•10、想象:假如太守找到了桃源、、、、、、、7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理想?归纳主题: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战争、反对剥削压迫、渴望和平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战争、反对剥削压迫、渴望和平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人人劳作,和平安宁,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等的理想社会。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人人劳作,和平安宁,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等的理想社会。拓展训练原文: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凡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惭愧自己远不如它们啊!拓展训练[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回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作业布置:•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1、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2、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