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方案昆山市实验小学一、问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昆山,外乡型经济发展迅猛,教育要为经济作好人才支撑,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在“九五”期间,我们开展了苏州市主课题《教育现代化中的中小学德育实践与评价》中的子课题《优化德育过程,尊重德育主体,体现“德育享用性功能”的研究》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被评为苏州市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十五”期间,我校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旨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经验,抓住我校校园改建契机,以教育环境为突破口,把教育环境作为育人的基础工程,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提出我们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改变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代之以高尚道德素养的培养;二是要改变单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代之以活动体验、情操陶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三是改变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代之以具体形象、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二、研究的设计:(一)、指导思想“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于工作的若干意见》、《小学德育纲要》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作贡献,逐步把学校办成学园、乐园、花园式的新型学校,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顽强意志、创新精神的现代人。(二)、研究的原则1.方向性的原则。建立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校园精神,不同教育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校园环境和文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转型。因此确定每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其中核心是培育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精神动力。2.面向全体原则。围绕着“让每堵墙都说话”“使每个学生都有个毕生难忘的学生时代”,“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三个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3.发展性原则。促进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题,办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主体性原则。校园环境要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育性原则。校园环境建设的立意要高,充分注意它的教育功能。校园内,无论是宣传设置、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造型都要重视教育意义。(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坚持素质教育方向,构建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探索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新途径、新方法。具体目标:(1)探索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新路子,构建学校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德育优化模式。(2)构建“昆山实小少年科学院”,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促进德育教育从深层次发展,以具体的活动形象感化学生。(3)不断开发、拓宽德育领域、空间,挖掘身边的素材,加强德育贴近实际,从而形成一套较好的思品教材。(4)研究多学科德育教育协同作用的运用。(5)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形成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新格局,德育进入良性循环。2.研究内容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课余文化、舆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继续美化校园,建设十六个景点,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名人名言、名家书画廊、科普长郎;有体现生态环保的树木花卉景点、环保监测点等;有体现学校特色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