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泪水心里乡愁——简评胡健执教《乡愁》南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袁菊生于我们江苏南京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虽然只是一首短诗,却是诗人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她既朴素又深刻,体现出对民族情感的追怀《乡愁》已经成为台湾同胞、甚或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作品物象的浅显与意象的深邃恰成对比,而初中生解读的浅表与蕴藏的深沉也是恰成比照。那么,执教者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时空内,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找寻熨帖合辙的切口,带领学生入境悟神,读懂乡愁、领悟乡愁,做到既是工具的又是文学的、还是情感的,从而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确实有一定难度。胡健老师执教的《乡愁》就很好地达到了这一境界。课堂流程中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我觉得最为主要的亮点有以下几条:一是具有清晰的板块意识。一堂语文课好比一出精彩的戏剧,是要分场次进行演绎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教者也必须将其分割成为几个明显而彼此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应该呈“板块”状并列,而又步步深入。这是既具大众化又体现艺术创造的设计思路。胡健老师《乡愁》的主体教学内容特别明晰,从大处看就是“愁绪”和“意象”两个板块:第一板块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①初读诗歌,感受愁绪;第二个环节②走近作者,理解愁绪;第三个环节③再读诗歌,体味愁绪。采用以读为主、辅以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乡愁、融入乡愁。第二板块环绕“意象”科学铺设了拾级而上的三个台阶:第一个是①三读诗歌,把握意象;取得初步的感知与理解。第二个是②移情入境,驰骋意象;学生进行个性化建构的语言实践。第三个是③链接资源,拓展意象;引入席慕容《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样,既有课内内容的反复渲染,又有课外资源的圆融链接,体现“得益课内迁移课外,融会贯通、灵活把握”的语文教学新理念。在平时教学中,这种“板块”组合的技艺特别重要,可以充分表现教师结构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追求。它既可用于一节课教学,使之布局完美、内容厚实;也可用于一个教学步骤,使之清晰明了、丰满细腻;还可用于单元综合学习,使之纲举目张、内涵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我们看,这节课的“板块设计”采取“去枝叶立主干”的方法,突出“愁绪”与“意象”,一为文本内涵,一为成诗手法,不枝不蔓简洁实用不像有些课堂,元素太多、晃动太大,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投射出的板块意识,不仅仅是个别化案例,而且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二是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鲁迅先生也有一个著名论断,文学使人感、哲学启人思。诗歌的生命,就活泼泼地跃动在真挚的情感之中。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余光中的这篇《乡愁》抒发的是人类与生俱来最为基本的情感。昔日的生存环境、大自然、家庭、亲戚朋友和传统的精神文化等都会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构成人类的基本乡愁心态。而这篇诗作更为深刻的地方,用作者的话说“是一个民族的伤痛”。它根源于人的空间流放和心灵的漂泊而形成的孤独心态。初级情感,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这种具有沧桑感的深邃情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却并不熟悉,需要施教者巧设舟桥、指点迷津。胡健老师在这一点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储藏,运用教师的深情描述:同学们,也许刚离开家的时候,你曾庆幸过没有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呵斥,但不久你就会体会到想家的滋味。如果让你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能回家,那又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又如,对“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这“四别”的剖析对作者“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多重角色的介绍,对20分钟一挥而就与20年情感牵挂的对比,对如何传情达意的朗读指导,等等,胡健老师都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入境悟神、体味沧桑,深切感受孤岛上千万炎黄子孙的那种思乡情怀,那种以往任何时代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情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