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项目可行性分析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巨大的广告市场和影响力,使各大刊社无不重视其战略地位.在这里本人就自己对北京报刊经营新渠道开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网友们有些帮助,并请大虾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背景1.北京报刊零售市场的终端牢牢控制在邮局手里,并据此打压其他发行公司.邮局曾酝酿9月收回400家报刊亭的经营权,成立公司自己经营,只许卖邮局送的报刊.虽然计划搁浅,但其他发行公司开拓报刊亭以外的渠道显得尤为需要和迫切,以分散经营风险.2.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报刊亭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九百多万人的北京城区只有一千七百五十多个报亭,功能单一,营业时间短.消费者需要更加便利和更多服务功能的业态来满足需要.北京蓬勃发展的,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将成为报刊亭以外的最重要的销售渠道.触角深入每个社区得便利店也必将成为生活服务类都市类报纸,争夺分类广告的阵地.二.基本情况1.定义.便利店是一种定位于社区,营业面积在40--200平米,营业时间16---24小时,商品种类在1500--2500种并提供多种便民服务的零售业态.按照便利店发展规律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食品要求重点由品质转移到便利;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商店进入快速发展期,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北京去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3500美元,以北京城区人口900万计算,至少需要3000家便利店.目前,物美旗下的物美佳联便利约有120家,10月9日超市发便利店第100家开业,中石化开44家,上海华联旗下的快客开104家,普尔斯马特旗下的超时24小时开12家,西城万方开10多家,全市累计连锁超市便利店1525家.年底,7--11和草原兴发将挺进北京.最新消息,2003年北京便利店实现零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105.2%。截止2003年底,北京市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总数以达1660家,社区覆盖率达69.1%。三.消费者分析北京便利店的类型目前共有3种,即流动型店,社区型店和便利超市.1.社区型店,便利超市:以周围居民为主,客源稳定,容易形成消费习惯.2.流动型店:随机性消费,其消费心理为方便,猎奇尝鲜动机明显,价格敏感度低,容易形成消费风潮.四.市场分析1.便利店报刊零售,发展最好的是日本7--11便利店,在港台7--11最重要的销售就是报刊尤其是进口杂志.上海地区有便利店3000家,单店月销售约2000元,年销售超过7000万元.2.便利店的优势:(1).营业面积小,决定了进店商品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两家以上同类商品供货商.资源的缺稀性提现他的价值.(2).营业时间长,填补了报亭关门以后的市场空白,针对过夜生活年轻人的时尚刊物将成为主流.据统计上海便利店超过50%的销售发生在夜间.(3).开店的普遍性和数量大,拓宽了销售渠道,减小发行企业对报刊亭的过分依赖,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4).社区便利店辐射周边500米范围,步行7--15分钟,会形成固定的消费人群,减少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零售的影响.3.投入和效益分析(1).报刊销售如每个便利店上报纸五种,刊80种,畅销书十种,游戏10种,每月的销售为:报纸400元,刊1000元,书400元,游戏400元,总销售额2200元,平均利润率10%,单店月利润220元.每个店提供两个1*1.6米书架,费用为400元.按预计利润的50%来计,则400/(2200*10*50%)=1.7个月可收回投资.(2).入网费的收取新报刊入网行内一般是3000元.(3).报刊征订(4)分类广告销售便利店深入社区的优势,相信也能转化成生活服务类甚至都市类报纸吸收分类广告的前沿阵地.<科技新生活>,<精品购物指南><手递手>的热销说明这个市场很大,而且对于文字性的广告操作性很强,大型连锁便利店现有设备足够.对于这个市场本人没有操作过也没有现成数据,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我很看好这个项目,在书店销售网,写字楼,便利店代理分类广告接收和征订.我曾看到北京晚报在写字楼设过四个广告接收点,不知道现在发展得怎摸样,另外广州日报连锁店好象也接收广告,希望了解的朋友多提供一些信息.五.竞争公司优劣势分析目前有几家发行公司涉足便利店这个市场:金海桥文化发展中心与物美合作已在十几家店做试点;京华时报与超市发合作,报刊已进49家店销售;京华时报为快客提供报纸,凯文时讯则为其提供杂志;龙之泽文化公司与超时24合作10家店.金海桥凯文时讯龙之泽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