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学习目标定位教材问题释疑基础梳理探究课堂巩固练习课后强化作业知能创新导学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运用联系和对比等方法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和相关计算。3.通过教材的实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实质。4.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为例,理解物种的概念,以及新物种形成的环节。5.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6.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学习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重点与难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情境导入:青蛙和树蛙都是两栖动物,但是两者的形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较而言,青蛙更适应水中生活,而树蛙则更适应树栖生活。问题探究:1.同是两栖动物的青蛙和树蛙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2.骡子是一个新物种吗?提示:1.由于自然选择使生物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2.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之为一个物种。骡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教材问题释疑(一)问题探讨提示:可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二)思考与讨论一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4)亲代基因型的频率AA(30%)Aa(60%)aa(10%)配子的比率A(30%)A(30%)a(30%)a(10%)子代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子代基因频率A(60%)a(40%)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三)探究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四)资料分析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五)旁栏思考题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六)技能训练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若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七)思考与讨论二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基础梳理探究自主预习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2)特点: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彼此之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________。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2)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数的比率。3.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________和染色体变异,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突变。4.可遗传变异是原材料的原因(1)基因突变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________。(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