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二)诵读法,点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1、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分析各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赏析第3段(1)一生范读本段。(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5)学生以小组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采取小组回答问题加分的形式)实词: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古今异义词: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特殊句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第四段(1)女生齐读本段。(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二、人物形象分析: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四、学生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