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西厢记》读后感(6篇)《西厢记》读后感1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终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此刻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最终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我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西厢记》读后感2《董解元西厢记》写了“百媚莺莺”和“风流张生”一见钟情,苦恋而不可得,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得到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的'故事。《董解元西厢记》的故事非常模式化,才子佳人为一见钟情,不顾一切山盟海誓,然而遭遇种种挫折,经受百般相思折磨终成眷属。这种故事模式在唐传奇中出现过,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在其他的戏曲里也出现过,如《牡丹亭》,《桃花人面》。这种模式化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才子佳人一出场,观众就能猜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但从古至今,这样的故事还是在一遍遍地被读,这样的戏曲还是在一遍遍地上演,台下观众依然是听得津津有味,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幻境里神游。原因就在于这种故事虽然模式第2页共4页化,但其中的唱词和情感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在《董解元西厢记》中,我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张生和莺莺深入骨髓的相思。《西厢记》读后感3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个想到的是崔莺莺,最能看出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的也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实用性感染读者,让读者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用红娘反映出来。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顾长风,那么崔莺莺属于幽林的性格,细腻而有意味,温柔而安静。崔莺莺是元杂剧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产物。她一出生,就成为封建社会无数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时,她也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可以说,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学术界基本认同《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而暧昧的说法,展示了《西厢记》主题中人们的困境,也揭示了人们需要重新理解《西厢记》的主题。从恋爱到结婚,崔莺莺和张勋经历了一个在“礼仪”的束缚中挣扎,突破“礼仪”的束缚,最终结婚,即回归“礼仪”的过程。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句话中的美,并且慢慢地享受这种美.《西厢记》读后感4“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为他镇守第3页共4页边疆,掌控十万大军。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父亲是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