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课程的校本研究一、环保课程的缘起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摆放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时至今日,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利用它开发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不遵循科学规律,毫无节制。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地球不堪重负,人类也随之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奔走呐喊:“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当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展开之时,通过认真解读,我们惊喜地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一个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珍惜环境”,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同时,我们又发现,课程资源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又一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我们便想尝试着将“生态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课题研究活动之中,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生态性”校本课程并以此为抓手,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潜能,形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观念,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将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因此,我们觉得“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二、环保课程的目标以环保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1、构建“知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童年时代接触自然、触摸生命的一扇窗户,成为教师实践教育理想的另一基地,同时深厚校园文化内涵,凸现办学特色。2、通过课题的实施,在校园中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近自然、亲近动物,呵护绿色,并辐射学科、社区,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教师潜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探索出农村普通小学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三、环保课程的相关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亲近自然》单元的相关内容。1、关于垃圾课程:(1)《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2)《一天产生的垃圾有多少》(3)《垃圾的分类》,1(4)《垃圾的回收》(5)《哪些垃圾会腐烂》(6)《垃圾的处理》(7)《白色垃圾的危害》(8)《白色垃圾的处理》等。2、关于空气污染课程(1)《我们的空气朋友》(2)《机动车后面的小烟囱》(3)《哪里的空气最干净》(4)《空气污染的调查》(5)《我为保护空气出份力》3、关于水污染课程(1)《水源的分布》(2)《水污染的调查》(3)《我为保护水源出份力》四、环保课程的实施⒈开设环保课⑴编写环保校本教材,收集环保教育方面的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生态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⑵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环保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⒉构建“知识化、素质化”的生态性校园环境⑴校园环境应在原来的“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向“知识化、素质化”发展,建立生态园,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实践基地,栽种蔬菜、花草等绿色植物,在校园中引入动物供学生饲养,使校园具有立体感、动态感,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