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VIP免费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_第1页
1/2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_第2页
2/2
《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如果要像上文言文那样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因为事先就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自行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所以开门见山的说这节课将学习《藤野先生》,见学生反应平淡,知道他们没读出味道来,于是我慢慢从鲁迅的有关知识引入,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并说这篇课文融入了鲁迅的两中情感:一种是鲁迅对藤野先生崇敬和怀念之情,一种是鲁迅的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从整体情感上对本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我重点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插入对鲁迅生平和思想变化的介绍,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情感教育。当我讲到日俄为争夺中国的领土发生的那场战争,清政府却无耻的保持中立时,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发,义愤填膺,紧握拳头,对清政府做法的愤慨,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仇视溢于言表,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成效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已经进入了情景状态,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后,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说对仙台人的热情,鲁迅说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反应,很显然并不是鲁迅的不领情,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生平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弱国,鲁迅作为弱国的子民在强国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而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是不会产生这种自卑的。因此,这里其实曲折的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同时,有了这些基础,作者后面写到的放弃学医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鲁迅是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的,但在幻灯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落后,是一种愚昧,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落后。如果不从思想上唤醒这些麻木的国民,中国永远不会强大,学好了医术最多只能医好几个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身体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离开了藤野先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办刊物,从事文艺了。这些只是在上课时的几个方面,即情即景的临场发挥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引导得法,交流通畅的舒服感觉。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事件主要有14件。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至此,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最后,我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