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指南》?《指南》给了我们哪些方向?2012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按学习与发展领域,分年龄段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并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多个具体指标。《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正本清源,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防止和克服“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重视和珍惜与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快乐的重要性,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所以,《指南》既适用于幼儿教师,又适用于广大家长朋友。二、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爱?给予孩子爱,这是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可以做到的,但当今社会,有的父母对孩子爱得过分,有的父母爱孩子太深,使孩子们养成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惯,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我们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1、要有理智的爱。这就是说,爱孩子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2、疼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格要求也是疼爱孩子的一种体现。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的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所以,只有爱并不能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应该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3、爱与理解、尊重结合。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气氛和机会,远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顿精美的晚餐、一件昂贵的礼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总之,情感的爱必须与理智的爱相结合,这才是您应该付出的爱,也是孩子所需要的爱。三、父母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保留的、无条件的、无私的,但许多父母却不善于表现他们的爱,他们把爱转变成管教、训斥、责骂,将爱的作用仅限于“发号施令”,结果,孩子一年一年地疏远父母,父母为之苦恼:我如此爱孩子,孩子为何对我冷淡呢?孩子也为之痛苦,以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那么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呢?1、创造充满爱意的家庭。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2、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3、不要惩罚孩子。惩罚孩子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在孩子心里增加敌意,让孩子产生委屈和愤怒等负面的情绪。4、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当孩子心理或身体受到伤害时,是孩子感受父母爱的关键时刻。5、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父母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感到生气,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你就不能像楼下那个孩子那样争气?!”“烦死人,离我远点!”孩子对这类话虽无言以对,心里却留下阴影。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们:从现在开始——不要有意无意延长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给予自己的爱和关心。四、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才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事实证明,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多扮演一下倾听者的角色,孩子一定会对父母说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