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对人的活动非常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上课现状来看,常规教法手段根深蒂固,课中的活动内容枯燥单调,加上近年来,受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弃体育)负效应的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从而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运用观念激发、教材激发和教法激发,使体育教学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激发兴趣”和概念及意义“激发兴趣”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刺激手段,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激励人去用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乐而不疲,甚至不愿下课,并且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若不感兴趣的活动,就表现情绪不高等。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激发兴趣”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一)观念激发人的思想意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废除应试体育观,确立素质教育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观。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与人的成长发展进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运动并非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可以开拓智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愿望,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好”为“好学、乐学”,真正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好学乐学的过程。例如,对哪些认为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的学生,我耐心指出,伟人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和人格,除了体现在他们精神思想上的崇高和不凡外,还体现在对自身身体的锻炼上。马克思著书立说,繁忙之至不忘记骑马锻炼;毛泽东从小就喜欢爬山、游泳、他七十高龄还畅游长江,令世人仰慕。领袖们都明白:旺盛的精力基于健康的体魄。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同学们将来要成为有用人,一是精神、人格上的需要;二是自身体魄的需要,青年人更应该积极体育锻炼,并将会在体育锻炼之中获得发展和快乐。如此有情有理,明人心扉的一番话,就会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二)教材激发美国教育家内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因此,教师对每堂课的教材安排都要注意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1、科学性在每节课的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顺序得当,难度适中。在教材安排的先后顺序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思想和注意力较集中,对学习有利,因此,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为了避免学生因疲劳而影响学习,一般应把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和速度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是把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心理学告诉我们:教材有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难度安排上,应使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并在一堂课的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在学习急行跳远时,起初只要求学生能在急行中起跳,本能地维持空中身体平衡即可。随课的深入逐渐加大练习难度,则要求学生做到快速助跑中准确地完成起跳动作,同时能较好掌握腾空和着地缓冲技术,促使学生掌握完备的动作。2、趣味性对现行的一些单调、枯燥、简单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艺术性和适当的惊险性,使之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之适应学生爱美的个性心理需求。在教学中采用这些趣味性强的教材,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又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如教耐久跑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