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的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面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砖瓦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选材,是作文最最基础的“工作”,没有好的材料就没有好的作文。那么,好的材料从何而来?必然靠平时的积累。因此,作文素材的积累就成为平日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行之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一)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大部分依靠课下的阅读积累,这是不可否认的。课外阅读的素材,可进行归类,比如:(1)经典诗句,如: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必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幸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嵌入诗词,充实内容。(2)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如:“农夫与蛇”告诉我们助人也要分清善恶;“龟兔赛跑”的故事警告我们不要骄傲自满;“丑小鸭”用自己的执著换来生命华丽的蜕变;“灰姑娘”用纯洁善良守望自己水晶般美丽的梦想;“夸父逐日”,用铿锵的足音诉说信念的价值;“愚公移山”,叩石垦壤,为我们战胜困境标示榜样……很多这样的故事,精炼明了,富含哲理,可作素材。(3)文学典故,成语故事。这些也是约定俗成,典型精炼的材料。比如:南柯一梦,凿壁偷光,东施效颦,高山流水遇知音,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投笔从戎,唇亡齿寒……每一个词语背后,便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一段凝炼的史实,一段风物掌故。(4)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当它已是众所周知的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便同样有警世启智的作用,有生命力,有代表性。如:我的心开始与鲁滨逊一起流浪,在孤魂野岛上经历凄风苦雨;我开始寻找一位吉卜赛姑娘,体味她对加西莫多的震撼;我开始接触苔丝的温柔,柯察金的坚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韵……(5)名人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故事,无疑是最贴近生活,最具有感召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莫不能积之。在此不赘述了。(二)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写不出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重留心观察。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可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典型性,是典型的事例。生活中的材料,由“我”、“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这四大版块组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生命感悟,所思所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报刊,关注的时事要点,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有一次,写作《那一刻,我懂得了》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体育课的跳绳达标真让我发愁,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2分钟250个的目标。有一次,无意中听说“跳绳可以减肥”,我好像获得了一种动力,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但成绩却未见提高。我又找到老师,老师说“太高了”,我没弄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再追问老师。后来,我想,跳着玩吧,反正也不及格了……就在跳着玩的过程中,我偶然间发现自己的速度变快了,而且又发现了规律:跳绳须放低重心,才能加快速度,想不到通过跳绳这件事,我懂得了:玩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没有功利,没有压力,它能使你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把事情做好。至此,我才懂得了陈省身教授“数学好玩”的1题词的深意。瞧,多鲜活的材料,多真实的感受!作文本就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自我的经历、感受,谁和谁都不一样,材料也就不会雷同。这种素材积累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保留下来。(三)在语文课堂上积累素材。作文素材的积累虽是“功夫在课外”,可正是因为它是课外进行,不可实际监管,所以实际效用得不到保障。尤其到了毕业年级,课程较紧,课下空余时间不多,更要开拓其他渠道。其实,课堂上也有可积累素材的空间,只看你会不会利用。首先,我们训练的很多阅读(小文体与精读)材料,就可作为积累的素材,由于是阅读训练,会有专门的思考题目要求你去细读文本,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会仔细深入,这些都会使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