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开始实验。经过两年实验后(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2011年修订工作完成。2011年11月正式发布(2012年1月出版)。一、《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性质方面的修订语言是做什么的工具?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如何理解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文性不局限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个情景中英语起着什么作用?这个情景中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对话只有信息交流吗?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基本理念突出了英语学科的特点,使每一条理念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需求。课程目标的修订修订稿仍然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标》强调的能力充分反映各地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提高《标准》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课程实施的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修订后的教学建议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注:详细解读见《课标解读》。将音标写入课标里:“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五级知识目标)。修订稿增加了教学案例(5页增加至20页)和评价案例(6页增加至44页)(详细解读参见《课标解读》);其他方面的修订修订后的《课标》单独列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词汇表(1600词),而且单独列出了小学阶段的400个左右的核心词汇。删除了词汇表中的词性和中文释义。二、分级标准的特点解读“能”字为先:力求体现“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英语教学基本理念;知识与技能并重,有机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并重;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并重。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解读各级别的分级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虽按照听、说、读、写等分项进行具体描述(一、二级略有不同),但它们相互之间是密切相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