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数学课堂合作氛围的策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当今,合作探究学习,是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追求的终极目标,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该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本文围绕课堂中的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旨在进一步探索落实合作氛围的营造。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合作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合作的运用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大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合作在教学中有形式化,泛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往往优秀学生参与的更多;动手操作是,他们忙于指挥操作;小组讨论时,他们忙于发表见解;汇报交流时,他们忙于汇报。结果往往是优秀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全组成员的想法和意见,学习差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互动,致使学困生在课堂合作中收获甚少。2.合作时机不恰当有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用课堂合作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合作,在合适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合作交流,在合适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合作,在一节课中随意安排多次合作学习,结果时机不当,收效甚微。3.合作要求不到位教师预设合作学习时未作深层次考虑:组织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提出什么样的研讨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喜欢吗?导致课堂合作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就直接合作,学生不清不楚,对:“合作些什么?怎样合作?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白,于是学生或茫然或各“作”各的,作而不合。4.合作时间不充足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的及发言,更不用说启发,碰撞,共识了。这样的合作是无效的。5.合作指导不得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时和汇报时,不能及时有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对合作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即使小组查看也是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注意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给予启发,点拨和引导。导致一些学生无所事事,课堂合作成为了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休闲”方式。6.教学评价不到位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和汇报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的褒奖和激励或评价单一。有些教师在评价时,往往只关注合作的结果,不关注合作过程,更忽视学生参与合作的情感与态度;只关注整体的评价,忽略学生的合作中的个性反应;评价方式上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不能很好发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合作采取的策略1.课堂常规的建立走进一个班级,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班级的气息。无论从课前准备,还是从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息,在不同的交往中进行着不同的教学事件。要想创造合作探究的气息,课堂常规是保障。试想一个班级,老师让大家小组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这边没说完要求,学生开始操作,甚至有走下位子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了。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开始,也是各项课堂常规建立的最佳时期。下面,举其中的一项谈一谈。学具盒是每个孩子的必备学具,那在课堂上如何才能不干扰学生学习呢?以下是我在学具盒这方面课堂上的常规要求:1.拿出学具学具盒、学具袋,老师没说,就放在数学书上整齐放好。当老师说“学具、、、?”迅速边说“拿出来”,边拿出来,之后就坐端正,等着老师说操作要求。第一个坐端正,眼睛看着老师的,奖励“小小学具专家星”一颗。2.仔细听操作要求等教师说完屏幕展示的要求,之后,说“开始吧”,才能开始动手操作。3.仔细、认真操作操作过程中按照刚才老师说的要求,仔细快速完成。4.小组或全班交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再站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