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选修二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使用说明】1.请阅读教材第79-82页,在课前完成预习,对于不懂的问题适当标记。2.阅读并思考课堂探究中的问题。【学习目标】1.能够联系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及取得的成就。2.认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提升政治认同感。3.通过对计划经济的了解,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重点难点】不同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的作用及出现的弊端;理解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课堂探究:一个时代一首歌第一幕《歌唱祖国》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50年9月,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词曲作者王莘脑海里反复酝酿,《歌唱祖国》是在由北京到天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1951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时代背景:1950年时人均GDP(美元)中国人均GDP29.2美元,相较1949年同比增长26.9%;然而同一时期世界平均GDP为1487.0美元;印度的人均GDP为56.0美元;日本的人均GDP为332.4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2412.0美元。(以上数据为各国统计数据整合,仅供参考)问题1:说一说《歌唱祖国》这首歌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怎样的心情?这与当时我国的现状形成了怎样的矛盾?第二幕《社会主义放光芒》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58年,是经典电影《探亲记》的插曲。问题1:说一说歌曲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和人们怎样的心情?材料一:这一天是汽车城的节日,长春市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7月份是大热的天,晒得大家满头大汗,可谁也不肯离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非要坐一下我们国家制造的汽车,当汽车停下来让她坐一会儿后,她高兴地说,我可坐上咱们自己国家制造的汽车了,活着真值个儿!——《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诞生》材料二:建国初期的物价以1949年12月底为基期,至1950年1月19日止,全国物价平均上涨30%。在人民币流通较早的天津市,自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1年的时间内,面粉、小米、小麦、20支纱、白细布五种商品价格综合上涨了1037倍。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否认为应对战争需要人民币的过度发行是直接原因,但物资供给不足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所在。材料三: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问题2:结合材料任选角度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第三幕革命样板戏创作背景: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每个样板戏都遵循一个统一的范式即“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问题:观看视频《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及《平凡的世界》片段,说一说在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是否还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幕《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记录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长篇通讯),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便开始凑钱之身来到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深深地感慨道:“真是一个奇迹,十三年便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春天真的来了。”问题:通过对本课计划经济体制的了解,结合必修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举例说明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第页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