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法简便计算》教材分析:《连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除法的性质积累一些学习经验。例1以李叔叔看《自主旅行》这本书为题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在这几种方法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学情分析:《连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除法的性质积累一些学习经验。其实关于减法性质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陌生,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有所接触和运用。比如学生在二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一些连减的题目,学生在分步计算时,有过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它们的和的经历。所以本课难度并不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并进行归纳,能自觉运用这一性质,使计算简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并理解减法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理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渗透数学推理思想,激发学数学兴趣。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验证、归纳抽象概括出“减法运算性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比较、体验,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进行灵活地简算。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感知师出示60-12-38200-35-6560-38-12200-65-3560-(38+12)200-(65+35)学生口算,指名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性质,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二、探究新知1.创设旅游情境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简绍一个旅行法宝__《自助旅行》。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叔叔读这本书情况。(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旅行”为主题,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2.师出示例题:《自助旅行》这本书一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个问题你解决吗?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3.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全班交流4.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那一种?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学生们自由交流(设计意图:从李叔叔看书的情境中去理解连减算式的三种不同算法的算理。)5.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发现其中有些算法比较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连减法简便计算(师板书课题)6.如果这本书的总页数是266页,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们独做,再指名交流。(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明白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掌握。)7.观察、比较、引导发现规律教师用符号连接算式并板书如下:60-12-18=60-38-12=60-(38+12)200-35-65=200-65-35=200-(65+35)234-66-34=234-34-66=234-(34+66)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个同学先讲给小组同学听,然后小组代表全班交流。师出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在连减算式中是不是都可以这样计算呢?请同学们举例验证一下。同学们举例验证、交流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字母表示?学生交流师板书:a-b-c=a-(b+c)=a-c-b(设计意图:从特例到一般,并进行质疑验证,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述一般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过程。)三、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