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繁荣&危机【学习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洋务运动所起作用【重难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一、为何“洋务”--原因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廷的军政权、财政权、用人权急剧下移,其权力结构发生两个深刻变化:地方督抚权力膨胀;汉族大臣地位空前提高。材料三:香港和五口通商地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跳板,同时也成了西学传播的中心,为洋务运动储备了必要的人才。材料四:而曾左李张等实力派,又大都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这些都为洋务派的出现和主导提供了可能。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数轴图和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二、评价洋务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招商局开齐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申报》洋务企业在人事上采用委任制。……在这种人事管理机制下,上级选用下级时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人关系,完全不考虑下级的能力、才干和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下级则效忠于上级,按照上级的计划和命令行事。“(开平煤矿)铁路修好了,清廷却不允许使用火车头,因为火车轨附近就是清政府位于遵化的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最后这条铁路没有运行,出现了近代史最为荒唐的闹剧——马拉火车。”--《申报》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1872年到1875年,清朝政府前后派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原定以15年为期,学成回国。但顽固派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因而死力阻扰。由是1881年全数撤回)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洋匠挾技居奇,唯利是图。材料四:探究二:你同意“洋务”带来了繁荣么?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三、后洋务时代--启示材料一:孙中山在信(《上李鸿章书》)中充分肯定了洋务运动的功绩。“顾我中国仿效西法,于今已三十余年……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举行。”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对时局的评述,实际是对李鸿章佐政推行洋务的肯定。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收到了一位年轻人的来信,大篇幅写得都是实实在在救国救民的良策,用流畅的文笔表达了爱国的热忱。但是这样一封“群众来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美国海军年鉴》北洋水师的主要军舰,都来自英国和德国,尤其是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也曾号称实力亚洲第一。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信”并未能引起日理万机的李鸿章的注意,他既没有被信中的理论所震撼折服,也没有闲工夫回信。这让年轻的孙文既气愤又痛恨:既然不给我进言的机会,干脆就反了它。去你的清朝,我要推翻重建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国度!探究三:繁荣加速了危机?请根据材料及数轴说明洋务运动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四、课后练习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立于甲午战争后B.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产品都投入市场销售D.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C.洋务企业的积极状态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①曾国藩②李鸿章③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