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5小题,共60分)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主要得益于()A.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A.芍陂的修建B.都江堰的修建C.郑国渠的开凿D.坎儿井的修建4.下列关于汉代“工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经营盐铁等高利润行业②代表了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③便于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④技术发展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①耕犁上安装了铁犁壁②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于冶铁③发明了灌钢法④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C.手工业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D.商帮势力崛起7.宋代与唐代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展的表现有()①开始出现“草市”②开始出现“夜市”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④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曾几何时,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传播天下。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封建制度日益腐朽D.西方列强的侵扰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B.五口通商开始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C.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1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并成为领导阶级奠定了基础13.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扶植不够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4.民国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其原因不包括()A.国民政府的“经济童稚”政策B.官僚资本的压迫C.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曲折的根本原因是()A.际帝国主义的压迫B.国封建主义的阻碍C.僚资本主义的压榨D.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16.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明朝组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