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二)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走自己的道路1、历史条件: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2、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强调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1、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内容:(1)论述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明确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2、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内容:(1)指出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主要任务。(2)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高度评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意义:(1)为我国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2)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3、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开)内容:江泽民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意义: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大会。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第八章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针对台湾问题。2、过程(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这一构想获得通过。(二)香港、澳门回归1、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过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发表。3、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4、意义(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和澳门被占的国耻,开创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三)海峡两岸的交流1、条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和交流。2、表现(1)1980年后,海峡两岸出现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被打破。(2)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3)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级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它包括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社会生产力处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落后状况,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还未实现;(2)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3)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并存;(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