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途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卷Ⅰ(选择题共85分)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6-50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2.东汉时治理黄河取得重大效果的是A.李冰B.郑国C.王安石D.王景3.古代中国纺织原料最初使用的是①麻②葛③丝④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的是A.河北定窑B.河南钧窑C.长沙铜官窑D.浙江龙泉窑5.陆游《杂赋》诗写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A.开始出现草市B.夜市比较繁荣C.草市已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草市交易只在早上进行6.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是在A.秦始皇时代B.汉高祖时代C.汉武帝时代D.唐太宗时代7.鸦片战争前,中国商人将经营利润用于买田置地,对近代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劳动力缺乏B.资金短缺C.购买力低下D.丧失国外市场8.鸦片战争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以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逐步取得优势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9.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10.1948年,天津流传这样的歌谣:“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似雪团,攥会就化掉。”这首歌谣主要反映了A.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B.国民政府聚敛财富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D.投机商囤积居奇1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A.实现国家工业化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12.1956至1966的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①鞍山②包头③宝山④武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四川、福建C.四川、浙江D.安徽、湖南14.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①邓小平南方谈话②中共十三大召开③中共十四大召开④中共十五大召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5.下列对右图的分析正确的有①图中的情景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②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我国各通商口岸③西餐的烹饪方式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与、、中餐没有很大区别④西餐馆在华的开设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小农户个体经营B.田庄集体经营C.工官制度D.刀耕火种17.“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商品经济的发达18.右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A.西汉B.东汉C.秦朝D.春秋战国19.下列关于冶铁业的供风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然通风②以水力作动力鼓风③蓄力鼓风④人力皮囊鼓风晚清的上海妇女在吃西餐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20.清代康熙年间,推进瓷生产技术提高的工艺发明是A.青瓷工艺B.白瓷工艺C.釉下彩绘工艺D.粉彩瓷器工艺21.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②分散于宅屋之间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宋元时期,我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①东亚②南亚③西亚④北非A.①②③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