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综合型传统类非选择题高考命题规律高达25分的40题(41题)属于“综合型传统类非选择题”。总结近年来的命题情况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命题角度,即“古今贯通类、中外对照类和微型主题类”。从全国I卷来看,命题呈现出逐年更替的现象和规律。“古今贯通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查某一历史事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表现、特点和影响;“中外对照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查相似历史事件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表现、特点和影响;“微型主题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某一微型具体历史事件为切入口,深度考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等。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古今贯通类40414141命题角度2中外对照类404041414140命题角度3微型主题类40404041命题角度1古今贯通类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参考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析本题围绕海关税率组织材料,纵向考查海关税率变化的特点、原因和影响,考查考生对中国清朝中期、近代、现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第(1)问要求对比清朝中期与鸦片战争后海关税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可对材料进行分层,逐项提取比较的角度,主要包括税种区分和税率高低;变化原因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分析。第(2)问中时间限制为“1950年”,求答项为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对税率调整特征的分析,除了从税率自身角度外,还可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特征;对税率调整意义的分析,可以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回答。2.(2018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