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民族精神·祖国认同1.(“超级全能生”2019届联考,24)《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司马光此举意在()A.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司马光批评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正是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反映,并未深层次分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排除C项;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和D项表述的意思相左,排除D项。2.(洛阳市2019届一模)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士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有所增强,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门阀士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而非君权神授,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夷夏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4.(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市2019届一模)《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答案D解析明清进步思想虽然有反传统、反专制的主张,但仍是传统儒学范畴,故清政府允许其入祀孔庙是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的体现,故选D项。5.(郴州市2019届一模)下表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抗日战争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个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材料甲午战争期间“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而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故选B项;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国力稍优,但最终战败,排除A项;两场战争都是政府领导的,排除C项;材料两场战争都没有涉及到国际援助,排除D项。6.(开封2019届定位考试)1868年在上海租界内,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创办了“公家花园”,最初由于出现公园内攀折花木的事情,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这反映出()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B.国民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C.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取得成效D.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7.(揭阳市2019届期末,28)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D.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