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京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7讲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VIP免费

(北京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7讲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1/8
(北京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7讲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2/8
(北京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7讲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3/8
第17讲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6北京海淀期中)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A.发昌机器厂B.继昌隆缫丝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2.(2018北京西城期末)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18北京海淀期中)1907年,江浙铁路普通职员邬纲因误食西药致死。时值江浙正兴“收回筑路权,拒借外债”运动,当时《申报》《盛京时报》等大众媒体将邬纲描述为殉路英雄并广为宣传报道,邬纲反帝爱国志士的形象在江浙一带深入人心。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①清末大众媒体传播②清末的收回利权运动③民主革命运动兴起④邬纲之死的历史真实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2014北京文综)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2016北京海淀五校联考)下图是企业的创业广告,最有可能刊登在下列哪份报刊上()A.《民报》B.《时务报》C.《国闻报》D.《申报》6.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许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文化冲突严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7.(2016北师大附中期中)服饰发展见证社会的变迁。材料光绪年间,上海地区渐尚短衣窄袖,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北京竹枝词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1892年,万国公报署名作者宋恕认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科举),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也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民初,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趋势及其社会背景。(10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四中期中)甲午战后,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清政府()①力图挽救统治危局②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着力发展资本主义④将促进洋务企业快速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2017北京顺义一模)近代实业家张謇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A.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B.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C.体现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3.(2017北京朝阳第一次综合练习)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这段材料()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的“一体均沾”原则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愿望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政治改革4.(2018北京朝阳期中)在筹拍电视剧《1908年北京故事》中的四个场景:①数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③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这些场景中符合史实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2016北京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北京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7讲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