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抗日战争(1937——1945)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上周我们学习了日本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刚完成明治维新以后,随即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制定了以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的“大陆政策”,在70年代侵占台湾未遂的情况下,当时向清政府勒索白银50万两;随后大力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终于于1890年建成,以朝鲜为跳板,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通过《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内的大片领土,勒索巨额白银、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及开办工厂等特殊权益,然而我们从条约的危害中可知:一个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就从中国获得如此多的权益,这是日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使日本更强化了一个观念:战争可以发财,战争可以成为日本发展的动力,最终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甲午战后迅速地膨胀。在甲午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一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伪满洲国”等等,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应该明白在这里有三条线索需要大家掌握。第一条线索是日本侵华史,即,我们要清楚日本侵华这条线索,我们要梳理日本侵华程度的加剧,因为中国人民的武装反抗正是伴随着列强侵华开始的;第二条线索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即: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是怎样抗争的。那么这里面实际上说的是民族矛盾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下降为次要矛盾,因此在这里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了十年内战,再次从对峙走向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那么本节课就是从这三条线索来进行分析的。一.全民族抗战1.日本的局部侵华——全面侵华的前奏通过初中的一些学习,我想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就是1937年发动的卢沟桥事变,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小范围的局部侵华,那么这原因何在呢?原因如下:①历史原因:日本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制定了以侵华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可以说日本发动这次侵华真正是蓄谋已久的;②经济原因:从1929年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因此出现经济危机,并经历着危机后的严重萧条,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缓和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③日本国内的条件: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剧,日本右翼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广泛群众基础,并最终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④有力的时机:中国:从1927年——1937年是中国国共十年对峙的十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日本;世界:国际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欧洲国家正遭遇希特勒法西斯的威胁,为了避免引火上身,这些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是持绥靖的态度。在以上种种原因之下,日本毫无顾忌地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整个东北地区,并于次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使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接着于1932年日本又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然而这远远达不到日本的侵略要求;要想进一步侵华,日本仅仅依靠其本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是无力达到的,因此,日本瞄准了当时作为蒋介石统治区经济中心的华北地区,故而于1935年制造了一系列旨在侵占华北地区的事件,总称为“华北事变”。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这实际上已经表明日本从关外进入关内,而且侵略的魔掌已经到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华北,直接威逼平津,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些都是局部侵华,与此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