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单元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识网络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探索历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订基本路线及三步走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十四大: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小康社会2、改革开放和辉煌成就: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先城市、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辉煌成就:农业、工业、外贸、其它二、统一战线的发展建国初期: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初步建立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文革”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提出建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一国两制”构想三、民族关系的加强建国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1958年后先后进入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四、外交成就建国初期:与一大批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与美日关系正常化;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9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五、国防建设建国初期:军队整编,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1956年以后: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80年代以来: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成多兵种的合成部队,构成立体防御体系[重点阐释]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1947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到经济建设上来。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新时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历次统一战线概况表名称时期任务参加者中共方针政策意义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1927.7进行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国共两党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1937.9-1947.打倒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和国共两党和一切爱国抗日力量瓦窑堡会议;坚持敌后抗战、游击抗战、全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春汉奸政权,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面抗战、持久抗战;三大口号;根据地建设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反美反蒋,解放全国反对美蒋的一切力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一切力量,发展人民民主运动。召开政协会议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过渡时期1949---1956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华侨、宗教界、各人民团体形式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完成过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探索时期1957---1978建设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1978---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三部分……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酝酿:1975年全面整顿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是其逐步发展时期实践:1982年“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是在实践上全面展开时期成熟:1987年“十三大”到1992年“十四大”“邓小平理论”与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