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学生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我们分小组来展示你们课前搜集的“我所知道的陶弘景及题目中两个‘书’的理解”的资料。教师归纳: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456年),卒于萧梁大同二年(536年)。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隐居前,其著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而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书:⑴写字;记录;书写。⑵字体。⑶装订成册的著作。⑷书信。⑸文件。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陶弘景。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学生听朗读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找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来点评。指名诵读,学生评价。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重音,。设计意图: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自主翻译请同学们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目标中的“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