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解析:C《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A.人民主权B.依法治国C.以史为鉴D.从严治党解析:B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C.承认新中国地位D.坚持一个中国论解析:D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关键信息“从对立到统一”“20世纪70年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了思想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理念,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排除。答案为A。5.(2017·黑龙江大庆月考)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C.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D.“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解析:C计划经济体制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六个统一”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指导作用,故B项错误;“六个统一”实质是国家指导分配资源的问题,故答案为C项;“六个统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举措,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故D项错误。6.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解析:B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D两项排除;1955年底“一五”计划完成51%,1956年由“全国计划会议”安排预定目标,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可知,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逐步建立。故答案为B项。材料无法判定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排除。7.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全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