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宋明理学1、2、53、6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7、8、9、10111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广州一模)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解析:材料并未提及经学,且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是在魏晋时期,而非宋朝。故A项错误。对于唐太宗和魏征的评价,司马光与程颐有不同的看法。程颐认为唐太宗“篡名”(非法夺取皇位),魏征则事二主,不是忠臣;司马光对此则不以为然,依旧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观点撰写史书。这说明历史记录往往具有主观性,会受到史书编修者和旁人主观看法的影响。故B项正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史书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和疏漏,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可信。故C项错误。不能因为程颐一次受挫的干预行动就断定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且结合所学可知,后世史书往往会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淮北模拟)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理先气后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格物致知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即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和气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获得理的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广元诊断)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解析:思想到原则到规则到民众生活的过程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趋向,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所在并不在于强调理与物关系,故A项错误;本题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在强调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而是在说宋明理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鹰潭质检)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研究自然规律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石家庄一模)“饥米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材料意即“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其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故选B项。答案:B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