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特征,最有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开创性的成绩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另外,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二、陶瓷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1、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2、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3、斗彩: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4、颜色釉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甜白瓷除一部分素面外,还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黄釉绿釉三、明代刺绣的发展以及顾绣的贡献明代刺绣工艺形成南绣和北绣两支,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以“画绣”最有名。明进士顾名世一家内眷几代精于刺绣。最有名的是儿媳韩希孟,她的刺绣北称作“韩媛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名迹方册》就是她的修作。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仿古人名迹,丝理与画理结合,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画绣的发展影响很大。四、明代金工代表景泰蓝和宣德炉景泰蓝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宣德炉时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及陈设玩赏的铜制器皿。五、明式家具制作特点和风格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六、明代竹雕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嘉定两派。金陵派有濮仲谦创立。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与其子其孙合称“嘉定三朱”。一、元代的时代特征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性格、宗教、风俗、习性、文化等因素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宗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元工艺美术在一定陈独上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蒙古贵族的审美情趣。二、元陶瓷的贡献元代开始,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除了烧制青、白瓷,还创烧了卵白釉、铜红釉和钴蓝釉。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其釉层较厚,白中微泛青色,有如鹅蛋色泽,顾称卵白,为元永乐薄胎甜白瓷的前身。因常印有“枢府”二字,又俗称“枢府器”。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的烧制是元代瓷器最突出的成就。釉里红:以铜为呈色剂,难度较大,初创阶段釉里红发色多不纯正。后创两种技法,一名“釉里红拔白”,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