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交流材料区古称“亳”、“谯”,建国以来历经县、县级市、省直管市等行政建制。2000年6月地级xx市成立,原xx市整建制转为xx区。全区辖22个镇乡、3个街道,272个村(居)委会、28个社区,国土面积222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21.95万。为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各级支持,2007年我区被列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区。按照省新农合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我区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制度、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今年全区参合人口扩大到105.13万人,参合率扩大到86.21%。今年前7个月,全区共计补偿90976人次,基金支出4737.52万元,占当年提高筹资标准后基金总量的45.06%,参合农民受益率达8.6%。其中住院补偿48069人次,基金支出4699.52万元,平均住院费用补偿率42.2%;门诊及慢性病补偿42907人次,基金支出37.9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初步解决了农民小病拖、大病扛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建设目标。一、主要做法(一)健全管理组织为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我们及时成立了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充分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主管、人大监督。注重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将纪检、监察、卫生、财政、审计、价格等相关部门作为管理、监督成员单位,形成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设立了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副科级单位,常设机构,隶属区卫生局,定编18人,通过考试、考核,公开选调16名业务骨干为经办人员,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区级管理经办队伍。区新农合局履行业务管理和经办服务的双重职能,内设办公室、医疗稽审股、财务股、信息股等4个股室,办公设备齐全、工作制度健全,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党委、政第1页共4页府相应成立管理、监督组织,负责本地区新农合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各镇乡卫生院和区级医院等为定点医疗机构,一律成立合作医疗管理科,通过定点医疗机构推荐、考试考核、区新农合局业务培训,落实经办人员2-3名,实行区新农合局和所在医疗机构双重管理,专司新农合工作业务咨询、票据审核、费用报销。(二)完善实施方案根据全省统一方案的要求,我区对补偿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通过“一降低、一实行、两提高、两增加”的政策措施,富有成效地增加了参合群众补偿金额,扩大了参合群众的受益范围。一是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乡镇和区外医疗机构起付线分别由150元、600元降低为100元、500元;二是实行保底补偿,在区外住院且医药费用超过起付线的病例,按最低30%保底补偿;三是提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区级和区外补偿比例分别由50%、40%、35%提高为70%、65%、55-65%;四是提高补偿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五是增加区外就诊补偿项目,将部分重大疾病的区外门诊费用纳入住院补偿;六是增加慢性病补偿病种,补偿范围由6种扩大到12种。(三)建设信息平台及时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农合信息平台,今年1月又在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his系统,两套系统无缝对接,在工作动态、参合情况、医疗信息、费用补偿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各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新农合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联网办公,全面实现了在线费用审核、即时结算和实时监控,有效地将事后纠违整改,转变为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问效。利用网络平台对参合农民医疗情况、费用情况、补偿情况和医疗机构、经办机构服务质量进行智能化全程监控,从源头上防范了大处方、乱收费和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等现象发生,实现了规范管理、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参合农民。(四)开展门诊统筹全面贯彻上级政策,按照省新农合领导小组2008年重点工作的部署和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门诊统筹指导方案的要求,我区从今年4月份启动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第2页共4页工作,将定点乡镇卫生院、村级标准化卫生室门诊费用纳入补偿范围,参合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