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心得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2014下学期大三班纪韵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学期我重点详读了《指南》社会性领域部分,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1、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是《指南》社会领域下的子领域。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既是幼儿社会学习的目标内容,又是其社会学习的基本途径。只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才可能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对人对己的正确认识与态度;也只有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可能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也才可能体会到自己与所在群体的密切关系并形成归属感。2、《指南》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同伴游戏、社区环境于文化、大众传媒等都是幼儿学习的途径。3、儿童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个较复杂的过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不同内容又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或综合采用符合幼儿规律和特点的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抓不住活动的核心价值。喜欢抓所谓的热点问题,少考虑与幼儿生活的密切程度。形式翻新,不注意为目标和内容服务。讲故事—行为练习。说教过多,幼儿体验少,造成幼儿知行脱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生动的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只有通过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才能加强幼儿的社会认知,从而真正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尊重、鼓励、支持等的环境使他们变得自信,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否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这些都是幼儿形成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的基本条件。把一日生活和游戏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社会教育价值,要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同时把各领域教育中社会性发展的时机,适时恰当地整合或融合。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引导其发展。幼儿的行为应由外部控制还是内部控制?我们提倡“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幼儿重复某些行为,是因为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不是得到了别人的表扬。比如,幼儿做家务,家长更应提倡幼儿从中体会快乐,如能干、胜任的感觉,而不是总表扬幼儿。当幼儿的控制核心外部化以后,他就会被其他人所控制:他们总是被别人告知去做什么、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举止。幼儿一旦依赖上“外部控制”,就变得缺乏内趋力,而且极易受别人的影响,活得不自在、不轻松。教师一定要努力避免在幼儿身上发展“外部控制”。如何培养幼儿的“内部控制”?——帮助儿童成为负责人的人。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幼儿职责;让孩幼儿自己做选择和决定,不强迫孩子做事;与孩子商量而不要指挥,与孩子交谈而不要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