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送元二使安西》设计者宋春艳单位松山五小授课年级四年级章节名称第20课《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学时一课时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诗歌。能正确默写名句。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无教学策略知诗题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2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一、谈话导入:(全班齐诵古诗)同学们,听你们背诵古诗真是一种享受,掌声送给自己。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一起诵读一遍。有同学说都会背啦,还学什么呀?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二、知诗题我们先来看古诗的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元二(元常,元家排行老二)送:送行、送别使:出使就这么简单,我们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题三、明诗意。1.指名读古诗,正音。我们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了,还要读懂诗意,你有什么好办法?(结合注释)这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意3.这首诗里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好几个,请你快速圈出来(安西渭城阳关)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说:元二奉命从渭城(陕西咸阳)出发,经过阳关(现甘肃敦煌附近)到达安西(新疆库车县),王维为他送行。4.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四、想诗境,悟诗情(一)教学一二行,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1.指名读前两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眼前漂洒着绵绵细雨,雨中随风摆动的柳枝,仿佛闻到湿润的泥土的气息)2.想象窗前还会有什么景物?作者为什么单单写了雨中的“柳”?(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3.这样取“柳”为“留”的诗句还有很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崔琼《东虚记》4.这些诗句中杨柳和王维笔下的柳都表达怎样情感?(留恋,不舍)5.请同学读。(二)教学三四行,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1.多美的景,景中有情,在这离别时刻,千言万语化作一杯送别的酒——齐读三四行。指名说自己的体会,相机指导“更尽”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出示地图)猜猜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3000多公里)相当于从赤峰到北京三个来回,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3.安西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老友要离开,王维怎能不担忧。再读后两句。4.如果你是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