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可划分为组织、讲授、提问、反馈和评价等部分。提问是教师了解学情、激活思维、引发互动、推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有效提问是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问离不开对有效问题的认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对于“有效问题”给出这样的描述:有效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还应该是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好的问题,郑毓信教授提出七条标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甚至多种可能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鼓励、促进同学间的合作;问题的表述应该简单易懂。具体的问题由于其目标和作用的差异,不必要也不可能个个同时符合上述七条标准。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有效提问应该明确指向教学目标(包括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效提问应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问应该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适时推动教学的进程;有效提问应简明易懂,与学生的语言系统相匹配。鉴于对有效问题和有效提问的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应考虑如下五条具体的策略:一、准确地分析知识的水平层次《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对课堂问题作出了从低到高的六个水平层次的分类,具体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分析知识的水平层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向预设目标跃进或逼近。在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缺乏对问题所处水平层次的准确把握而导致提问效率低下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在《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在完整出示两条时间彩带(在彩带的上下分别标出了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记录的一天24个整点时刻)后,就抛出问题: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有什么异同?这是一个处于分析层次的问题,学生反应冷淡,举手者寥寥。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先前学生对两种记时法的具体感知还太少,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还未到位(时间彩带上用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的书写也不规范),也就是学生连24时记时法的理解性层次的水平还未达到,就越级回答分析层次的问题,所以难免力不从心,无从答起了。二、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连接认知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桥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去的催化剂,更是诱发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上升到高一级认知水平的助推器。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必须紧扣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既要明确指向教学的目标任务,又要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组信息: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了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了485棵。然后提问: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种树比较好?问题一出,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低下头躲避教师期待而焦急的目光。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计算出每种树的成活棵数占所种树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把分数转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然而,教师的提问并没有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致于学生很难从这个疑似非数学化的问题情境中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从成活率上考虑选择的标准。《24时记时法》教学伊始,当学生对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特征还很模糊对用24时记时法记录的24个整时刻所处一天中的时间位置还未真正熟悉,有教师就突兀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两种记时法,你想了解什么?结果学生的反应是一脸茫然,教师只能无奈地自找台阶而下。在这一课之前,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普通记时法,但也缺少整体性的认识,对24时记时法的了解则更显单薄。学生对这两种记时法缺乏起码的感知和认识,就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显然是违背认知规律的。三、适度开放,体现思维容量小步子的精确化教学设计因其容易控制教学流程,容易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所以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但长期使然,难免使学生思维僵化,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