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形成,能判断达到平衡的标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溶解平衡的建立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可逆反应,通过对可逆反应特征的分析,得出化学平衡状态,并通过分析平衡状态的特点引出平衡状态的标志,进而引入实际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微观世界化学的变化,体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三、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模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本质并迁移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教师]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很多反应都有一个化学反应限度,这样的反应我们称其为可逆反应,下面请同学举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学生]学生举例子,学生基本能举出合成氨、工业制水煤气,合成三氧化硫。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可逆反应在反应结束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教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反应是否就停止了呢?[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的结论有两种,1、此时反应停止了2、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反应物反应了多少,就生成了多少,所以从宏观上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不变,其实是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总结]当一个可逆反应结束时,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即反应物的反应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和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一)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教师]在这里,我们要进行一个新的速率的定义,正反应速率:向右进行的的速率;逆反应速率:向左进行的速率。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相反,则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下面我们一道习题,请同学讨论,最后做出习题中这个可逆反应的某种反应物的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例题分析]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H2O(g),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将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怎样改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始时C(CO)、C(H2O)最大,C(CO2)、C(H2)=0随着反应的进行,C(CO)、C(H2O)逐渐减小,C(CO2)、C(H2)逐渐增大。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这时,CO、H2O的消耗量等于CO2、H2反应生成的CO、H2O的量。[学生]同学讨论做图每一组有一名学生上黑板上做图,学生的图没有太大的差别,都能很好地体现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出发,讨论一下,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了结论:1、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物的反应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和反应速率相等。教师]总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除了以上两个特征外,还有哪些标志呢?学生]学生讨论,探究,提出了颜色、压强、密度、质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分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等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教师](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有上些是错误的)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讲解。教师]总结: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有:反应体系的颜色、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系的温度、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各组分的质量,各组分的分压强、各气体分体积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板书]总结:1.前提条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