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第1课时一、教材依据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章节:第一章第1节《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第1课时二、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采用“问题解决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恰当引领下,潜能慢慢地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这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一节课,学生在熟悉的PowerPoint环境中第一次接触到程序代码,并体验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程序是无处不在”的。三、教材分析这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1节课,以往都是用1课时完成,使用书上的例题。但是学生会感觉好难。所以,这个学期我尝试用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只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程序“无处不在”,第2课时再用书的的例题,这样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也能接触到更多的案例。四、学生分析柏拉图告诉我们,当我们非常狭隘地集中于回顾信息时,我们不过是创造了“模仿者”和“追随者”,而不是艺术家。以信息获得为主旨的教育创造了顺从和迟钝的民众。怀特海指出,“一个只了解信息的人是地球上最没用的人”。教育的一个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教他们思考什么。所以,要努力找到信息的关联和共鸣,让信息不再变得沉闷无趣。关联意味着我们意识到某一观点或主题与我们有关,或与我们密切之事物有关。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乐于接受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任务,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大幅度提高。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算法、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概念;(2)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1/5本步骤,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单选题”的设计,体会算法的确定性和不唯一性;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六、教学重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七、教学难点:程序代码的含义八、教学准备课件的制作:用VBA实现“单项选择题”的演示文稿、教学网站九、教学过程(一)问题提出用PPT完成选择题的设计:对于信息特征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是可以共享的B、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存在C、信息不具有时效性D、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被处理要求:选择后,如果回答正确,就给出“你真是太棒了!”的提示;如果回答错误,就给出“请再好好想一想!”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分别尝试完成,并上传到ftp上“第一课”文件夹中。教学意图:小组讨论的过程,恰好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分析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很自然地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用已熟悉的PowerPoint解决问题,是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的。(二)引出本节课题: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演示:一名学生完成的作品一名学生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在第一张幻灯片中输入题目内容,新建两张张幻灯片,分别写有“你真是太棒了!”和“请再好好想一想”;之后,对A、B、C、D四个选项创建超级链接;最后,第二张和第三张幻灯片创建返回按钮,与第一张幻灯片创建超级链接)教师:没完成的同学,听了这个叙述可不可以实现?2/5学生:两分钟之内继续完成,上传到ftp。教学意图:学生来描述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在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正是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二步:设计算法。(三)算法的概念教师: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了解了书名中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算法,简单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大家刚刚之所以能够按照同学描述的过程继续完成,实际上体现了算法的一个特征,那就是:确定性。教师:演示学生的作品中有三张空的幻灯片,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学生:(演示作品的学生)说出“两张空幻灯片”的设计意图:担心放映时,不小心就把答案露出来了。教师:肯定这种作法,表扬他的细心,已经为作品的应用做了考虑。教学意图:算法,这个多数人都会感觉深奥+枯燥的概念,就这样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