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主要困难我任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多年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碰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1、新课程理念是未来的,中考和管理是现实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是传统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把这三者调和起来。要把它们调和起来是艰难的,但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2、要求高、难度大。过去我们称之为“教材”的东西如今叫“学材”。由“教材”变为“学材”并非仅一字之差,而是要求高了、难度大了。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换句话说,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学习方法。比如:旧教材对哪些知识是重点、必须掌握都用黑体字标明,新学材则没有作任何标志,它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把握。②新学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能力。③新学材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④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新学材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功夫。3、见识浅、体验少。大家知道:新教材的知识阐述和知识体系构建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这就对学生活阅历、体验和见识提出一个较高仔要求。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相对于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来说,学生的见识太浅、体验太少。4、基础差、能力低。我曾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得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是相距甚远。学习不自觉,遇到难题不探究,知识面狭窄,不喜欢看书也不知道看书等等。相对新学材的要求,无论是普通中学学生,还是重点中学学生其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相差甚远。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要以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达到较高的要求这的确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然而,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不仅要为,而且要尽心尽力去为、想方设法去为。那么,怎么“为”才会有作用呢?才不会让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白白地付诸东流呢?我的体会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应做到“六点”的有机统一。二、主要对策1、找准兴趣点兴趣是事业的大门。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或者说在哪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辩论、实验、游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保证。2、立足生活点立足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足社会生活,二是立足学生生活。立足社会生活要从学生生活出发,立足学生生活则要联系社会生活。如果片面强调社会生活则可能因与学生生活太远而扼杀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生活,则不利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摧残他们的适应能力。3、落实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新课程改革虽然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传统教材对于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都有明确标示,让学生翻开书本便一目了然。与传统教材不同,新学材则没有任何明确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就是说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该掌握,并掌握好应该掌握的知识。否则,学习时轻松,学完之后什么知识也没掌握。为此,我们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15分钟看书的时间(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点、难点);给学生列出(每一框题的)知识提纲;让学生适当地做一些习题。4、突出能力点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能力的培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教材不同,新学材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编写的。然而作为“学材”,她并没有给学生明确指出掌握什么以及如何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给学生阅读时间(每节课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看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第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