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文章从逆反心理的特点、逆反心理的表现和原因分析了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姜廉等。并且对如何预防学生的逆反心理提出了建议。闲暇之余,老师们感慨较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学生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君不见:与老师“顶牛”的现象多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也增多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教师工作顺利进行的“拦路石”。“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用通俗的话说,“你要多这样我偏要那样”,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一、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组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宜传。(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角喇、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枉挤寸抗的态度。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习作尝试。(二)是企图标新立异。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斋泣异可以在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起别人的注意。(三)是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三、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州正。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劝琢寸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那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四、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一)爱心和尊重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前提要想消除或预防逆反心理,爱心和尊重是前提。任何一个优秀的老师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