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小学课外阅读考级实施意见(讨论稿)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切实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如皋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指导与实施方案(修订)》要求,强化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管理,探索小学课外阅读评价新模式,初步构建科学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引领我市小学课外阅读活动蓬勃、扎实、有效开展,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底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全民阅读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二、考级原则1.激励性原则通过课外阅读考级,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让他们感受读书乐趣,享受成长快乐,使考级成为激励学生自觉读书、自由读书、自主读书的有效抓手。2.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考级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教师更加科学、高效地指导、管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各镇各校更加重视课外阅读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课外阅读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3.渐进性原则考级各级别间的评价标准体现一定的梯度,与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教材的年级阅读训练重点相对应。学生通过考级这一载体,由低而高,拾级而上,逐步提高课外阅读水平,积淀优秀文化素养,把考级过程变成学生攀登语文阶梯的过程。4.综合性原则注意突出考级内容的综合性,考级方式的综合性,力求多维度、多侧面、多渠道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准确定级。同时,又要简化头绪,避免使考级落入纷繁复杂的窠臼。三、实施方法1.考级时间每年5月份为全市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月,具体时间由各镇中心初中(市直学校)制定,各学校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课时间进行。2.等级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阅读考级级别一般与其年级对应,共分为六个级别。3.考级书目每个等级的背诵篇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以《如皋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指导与实施方案(修订)》为准(见附件1),鼓励学生在规定书目以外自主阅读。凡是完成规定阅读任务的学生便可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4.考级方式考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考级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参与情况、习惯、方法、图书借阅、批注、阅读效率、阅读量等方面的情况所做出的评价。评价采用教师观察、翻阅资料(如课外书、读书笔记等)、统计、日常交谈、面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平日要善于观察,勤于记录,为公正、准确、客观评价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积累相应资料。形成性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定性评价,主要是由教师结合平日观察了解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填写考级评语。定量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定性评价,参照相应评分标准(见附件2),折算成相应的分数,最终记入学生定级总分。终结性评价,是指各镇各校组织的对学生相应学年内课外阅读素养的综合评定,包括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其中,一二年级以口试为主,三至六年级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阅读积累、获取信息、内容理解、欣赏评价、迁移运用等方面。口试主要采用朗读、背诵、问答、解释、复述等形式。笔试主要采用选择、填空、连线、简答等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口试和笔试试题由各镇(市直学校)组织命题,也可以几个乡镇联合命题。试题以必读书目为主,选读书目为辅。其中,选读类(含语文、科学、英语)试题占比为10~20%。要注意把握试题难度,既要防止出现不阅读也能考好的简单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又要防止钻洞挖角、繁难冷偏、学生望题兴叹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让学生轻装上阵,快乐阅读。5.等级认定1等级认定采用百分制,其中形成性评价占20%,终结性评价占80%。共分为四个等级,其中60分以下为D等,60~70分为C等,71~85分为B等,86~100分为A等,C等以上为达标等级。6.超前考级与补考对于一些学生,在通过与其年级相应级别考级,并完成其年级上一级别阅读任务时,可超前考级,超前考级由学校自行组织。D等学生需补考,在补考达标后方可进行后续等级考级。超前考级及补考时间与正常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