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之中的“不简单”——《桌子有多长》教学片段赏析《中小学数学》第12期运城临猗示范小学赵红亮这是本市课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一节课,没有精彩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课件,王老师引领孩子一步步行走在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一次真正认识尺子、第一次学习用尺子测量的路途中。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在课堂上被演绎成学生火热的思考、真切的体验和深深的感悟。镜头一:体验1CM1、找一找:师: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CM吗?生:0——1师:同意吗?也就是说一大格就是1CM对吗?师:尺子上还有别的1CM吗?找找看!生:2——3,3——4……师:你怎么知道你找到的就是1CM呢?数一数你尺子上有多少个1CM.2、画一画:师:你能用尺子在练习纸上画出1CM的一条线段吗?试试看。3、比一比:师:伸出你的小手在尺子上比划出1CM的长度,轻轻移开尺子。4、记一记:师:闭上眼睛悄悄记住1CM的长度。5、说一说:师: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出长大约是1CM的物体吗?学生找,汇报。……赏析:1CM的长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的思维是以直观和形象为主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让孩子们体验、体验、再体验,感悟、感悟、再感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1CM在心中一步步深深扎下了根。镜头二:游戏:我是一把小小尺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是一把小小尺》,老师报长度,你来比划出相应的长度。1、师:1CM,小手藏在背后,想好了,出——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己认为的1CM长度。师:和你的尺子比一比,你估计的怎么样?生1:我的还差一点点。师:只差一点点呀!相信下次一定行!生2:一样长。师:你可真厉害哦!2、师:我们再来一次。1CM。出——学生再次比划出1CM的长度。师:比比看,别动!咱们让这个1CM长长个儿,2CM,3CM…….(学生随机比划出2CM、3CM的长度……)现在比比看,觉得自己估计的怎么样?3、师:我可得加大难度了!6CM,出——学生直接用手势比划出6CM的长度.这次你估计的怎么样?生:多了一点点。师:呵!这么长,你才差一点点。再加油哦!4、师:请你们估计自己的铅笔有多长。……赏析:课标中强调: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但是估测能力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这个估量活动从第一次的估计1CM对照修正。到第二次再出1CM,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修正后的一次更接近准确值的再现,同时是几CM的生长基础。加上后面一次比一次有挑战性的估量。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才会在后面的估一估、量一量中有章可循,顺理成章。一点感悟: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持续,我们教师常常会在情境和课件上吸引学生。本节课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为迎合学生兴趣这样表面的层次上,而是注重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引发数学思考。只是在认识尺子时,在体验1厘米时,在学习测量方法时,通过多媒体放大、特写、定格、对比这些功能,为有效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顺着孩子的思维让知识一点点的生长,孩子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当然会学得兴趣盎然!它给我信心和启示:简简单单的低段数学也可以绽放出“数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