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知识要点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建新中国: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②历史意义:大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准备,《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2)开国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②下午3时,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名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随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③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3)西藏和平解放:①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②1950年秋,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1)农民的翻身解放:①背景:实行土地改革成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基本条件之一。②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开展。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③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①原因: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和中国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②目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③经过: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最后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被称为“最可爱的人”。④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⑤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1)内政:①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外交: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①背景:1953年,中共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②时间:1953年至1957年。③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④成就:工业、交通业⑤完成情况: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2)“三大改造”①做法:国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