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科学课在中小学科技创新中的主阵地作用》金塔路小学岳娟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本人结合自己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增进对所提问题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案例1: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出示鱼的模型,或者直接解剖一条鲫鱼,告诉学生在鱼体内有一个充满气体的鳔,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鱼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引导,将思维链接到潜水艇的发明。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案例2:对“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探究中,按实验册中的做法,会有少量食盐水沾在烧杯壁,使食盐水的体积偏小,食盐水的密度偏大。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在我的不断鼓励点拨下,他们小组设计出一套不同于实验册中的方案,在测定食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食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食盐水的质量。实验完成后,我叫学生做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那位同意竟发现他设计的方案就在上面。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深刻和持久,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意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科学教材中,大多数物质的性质、制法,是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后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去做、去想、去查、去发现、去探索,或许能收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H2的实验室制法一节内容,教材是直接告诉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然后用演示实验验证。如果改成让学生自己同时用Zn、Fe、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总结出“实验室制H2用Zn和稀H2SO4反应为最佳”的结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到金属与酸反应能产生H2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注重思维能力,展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制订了如下策略:⑴、不断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通过纵向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多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扩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纵向思维好比在挖深同一个洞,而横向思维则是在试着到别处挖洞(爱德华、德波诺,引自《学习的革命》)。当定势思维把学生禁锢在一个思维通道时,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去挖洞”往往不失为创新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