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是本册书中第二个文言文古诗词单元,主要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古代典籍方面客观全面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古代杰出的人物身上汲取有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砥砺自己。《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一统天下。学习本课,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学情分析】初三(2)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良莠不齐,让所有的学生自主的去疏通文意有点困难,只能先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去了解文本大意,老师再进行合理的补充与归纳,学生才能对课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在课下注释以及相关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大致翻译出本文。2.能清晰流利的朗读全文。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及策略。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5.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教学准备】1、让班级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陈寿、《三国志》以及《隆中对》背景的相关知识。2、教师准备一幅当时的三国形势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出诸葛亮,从而导出课题。(二)解题并介绍文章背景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简要介绍陈寿、《三国志》以及《隆中对》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隆中对》的背景。(三)我读《隆中对》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3、请个别学生示范读,师生同指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断句以及关键语句的语气。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4、学生齐声朗读全文。(四)我译《隆中对》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拿不准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2、出示四种文言句型,考查学生翻译的情况:(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意。(五)我品《隆中对》1、品结构(1)文章写了哪几个片段?请你分别用包含“诸葛”的短语进行概括。(2)文章详写的是哪一个片段?——(1)第一片段(1)介绍诸葛的为人;第二片段(2)徐庶推荐诸葛;第三片段(3)刘备请诸葛;第四片段(4)诸葛献对策;第五片段(4、5)关、张妒诸葛。(2)详写的是第四个片段,即“诸葛献对策”。2、品“对策”诸葛亮是一个心思缜密、运筹帷幄于心中的大谋略家,他的对策也一定如行军布阵一般讲究章法,请理请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总说天下大势:乱论曹操:占天时、善谋略、拥重兵、霸权位——不可争论孙权:政权稳、地势险、人心齐、贤才聚——不可图论彼论荆州:四通八达、易于攻占、刘表无能——可取分论论益州:地险物丰、易于驻守、刘璋昏庸——可得三大优势:有皇族之名、有信义之名、有求贤之心论己三步走战略:占据荆、益内外兼修伺机出兵总论宏伟目标:霸业成、汉室兴3、品人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