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夏朝B.开创王位世袭制C.实行分封制度D.完善礼乐制度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贵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3.周朝时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①为天子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缴纳贡赋④朝觐述职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西周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的宗法等级是A.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C.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D.周天子---士----卿大夫---诸侯5.周朝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哪些独立的权力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④分封诸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7.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A.远古传说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商朝C.西汉D.秦朝9.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A.公元221年B.公元220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10.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11.秦统一后设置的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县令12.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执掌群臣奏章③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④下达皇帝诏令⑤监察百官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1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14.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5.元朝时,不属于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A.山东B.云南C.河北D.山西16.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1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8.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19.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20.下列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B.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2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增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枢密院和宣政院23.汉代选用官吏主要实行A.察举制B.皇帝征召C.大臣举荐D.考试2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其进步性体现在A.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B.重视门第出身C.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D.宋元时期确立25.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A.以中书省总政务B.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政事分隶六部C.废行省,分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26.我国内阁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