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的遁世因素。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当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内部混乱,连年战祸,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shěyǎntiáojiànyìhuòqiānmòyāohuánjùnjì注意下列红色字体的读音。一、(1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二、(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及再寻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段落层次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顺叙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用原文回答用原文回答缘溪行缘溪行逢桃林逢桃林穷其林穷其林得一山得一山从口入从口入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的是什么?“惋”的又是什么?“叹”的是: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惋”的是: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动脑想一想: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关键词:向往、不满。一、填空:《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著名诗人。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桃花源的情形。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A、渔人B、桃花源人《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发现访问离开寻找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AAAAAABBB作业:•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