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活细节的教育功能德育效能的低下,往往在于德育的“虚化”、“伪圣化”。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给德育披上一件所谓崇高、深刻的外衣,老想着一下子就使学生“灵魂深处暴发革命”,于是,或过份拔高,上纲上线,或过份深挖刨根究底,结果,把德育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与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割裂开来,结果,学生往往敬而远之一旦除却那件“虚化”“伪圣化”的外衣,总会陡然发现德育是绣花枕头表面光,里面其实一包糠。而且,面对错综复杂的真实社会生活,学生也仍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在是非面前束手无策,无以应对。解决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出路,就在于使德育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存在、实际活动出发,采取直接的、感性的、践行的方式,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活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辨析,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从而使自己建构价值理想,提升道德水准,完善人格修养。案例一:一天早自修,我走进教室,准备开始复习。进来几个学生,见老师已在,急忙将扫把、拖把往电视机下的角落里一扔,就跑回了座位。那些扫把、拖把,横七竖八,斜在地上,有一把甚至伸到路口,湿漉漉粘乎乎的,万一不小心碰上,准绊个趔趄。我不动声色,走过去,弯下腰,一把把拣起来,一把把竖起,小心排放好。这时,我发现,好多学生停下了手中的事,都在看着我。我顺势说道:“做事为啥不善始善终?已经费心费力劲扫了地、拖了地,临了,却随手把扫把、拖把一扔,这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过了一天,我去上课,却看到墙角里的扫把、拖把已放得妥妥贴贴的。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我认为,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行”字,就在于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品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标签符号,它恰恰体现于一些看似鸡毛蒜皮一样的小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首先克服“小节无大错”的模糊思想,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使学生能自觉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老子说过一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想成就高尚人格就必须尊重细节,从细节做起。案例二:班里有个学生胡某,平时从不注意自身行为,留长头发穿着怪异,上课几乎从来没认真听,作业也常常不交。屡次教育,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效果仍然没有,他依旧我行我素。一天,我发现胡某里围了一条大花格围巾,很像模像样地坐在桌位上看书。我低声对他说:“哟,今天穿得很青春嘛,很像二三十年代的学生。”他抬起头,很惊讶地看了我一眼。我说:“那时的学生都像你这种打扮,很帅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接着说:“不过,他们可都是追求进步、才华横溢的呀。”他马上低下了头。虽然没有作声,但我看得出,他脸上现出一丝惭愧。快下课时,学生都在做练习。我走到胡某身边,说:“胡某,你对语文有什么打算?说给我听听。”胡某想了一阵,轻轻地说:“争取80分以上。”我高兴地说:“好。老师知道你本来就是个聪明的人,心动不如行动,只要肯花功夫,一定会心想事成。”果然,胡某成绩有了一定进步,从期初的60多分,到12月份的81分。他告诉我说,期末考试争取考85分。生活细节,正因为其“细”,很容易为教师所忽视,也正因为“细”,又与生活水乳交融,能折射德育的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和人文之光。无数个细节聚合起来,就形成了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核心内容。对于胡某而言,围一条围巾,只是生活当中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是,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大做文章,拿来与当时的学生相比,这自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更触动了他的自尊心,觉得自己这么差,仍被教师关注着,惦记着,羞愧之心油然而生。事实上,进入初中以来,胡某接受的多是老师的批评、训斥,逆反心理非常强烈,据说还曾有拿头往墙上撞的过激行为。能听到中肯的评价,对他来说简直破了天荒。而接下来的教师期望,又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自信心、自强心,转而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取得点滴进步当属顺理成章的事了。案例三:学校举办校园文艺汇演。班里搞了个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的综合节目。一天,文艺委员拿了剧本来找我,请我修改。当时,我正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