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VIP免费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1页
1/2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2页
2/2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白银市景泰县九支中学陈其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它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翻开历史的篇章,时而让人沉醉于悠悠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时而让人卷入硝烟弥漫的战火当中,时而让人发出哀怨无助的悲叹之声,时而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震撼。这样的一门情感交融、视野开阔的学科却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使得它成为一门无足轻重的冷门学科。学校、家长、学生都把历史拒于主课之外。但随着“3+x”高考在全国的实行,随着国家对“一专多能”人才的急需,中学历史教学应顺应改革的趋势和意图,打破传统的封闭思维定势,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由于人们思想的陈旧与落后使得历史的教学改革困难重重却又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学生对显得庞杂、零乱的历史知识感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创新意识。由此,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被提上了日程。以下的几点教学尝试供参考与商议一、导课新颖别致,能激起学生想听课的好奇心与兴趣感。导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能否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中都形成了是一门“副课”的观念,所以很多的老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都忽略了导课这一环节,只是平铺直叙,老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聊聊几分钟的圈圈点点之后,学生就开始摇头晃脑、有口无心的背诵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取的历史知识也许只有几个简单的历史年代和历史人物,学生根本没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意识。但如果导课新颖,学生在思维与探索中获取知识,那么我想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心里特征,可以用一首正气浩然的诗,也可以用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也可以用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来作为导课的方式。如在讲授《戊戌变法》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读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同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然后告诉学生这首诗的出处,简单的阐述这首诗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谭嗣同要写这首诗,他是在怎样的一种境况下写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来进行这一课的学习。再如讲《蒋家王朝》这一课时,可利用毛泽东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一首优美的歌曲可以使人心情输出精神振奋,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不能忽视音乐的作用。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唱一首《南泥湾》来振作精神然后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大团结的局面是分不开的。用“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故事为开场白也可以进入《春秋五霸》的学习。总之,导课模式不一,新颖别致,具有创意,能够对一堂历史课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二、课堂教学不据泥于一格,形式应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二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满堂灌”。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脑子里只装了一些零乱的历史知识,而对许多的史实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应以启发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以来,老师给学生设置探索求知的教学情境就尤为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若不能使学生处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的心理状态,那么就难以指导学生善其思、懂其意、明其理。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对教材做简单分析后,提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并对重点、难点或不解之处做出标记。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课时,学生就会想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为什么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样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