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视觉艺术插上想象的翅膀锁定语文课的韵味——视觉艺术与话语艺术冲突下语文课堂的新出路江苏南通一中李敏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深度的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的空间模式。而视觉艺术可以说是这种深度消解的“罪魁祸首”。学生喜欢视觉艺术,因为它直观刺激性强;学生越来越疏远传统的话语艺术,因为它“费事”,需要以想象为媒介,达成品咂韵味的目标。在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甚至漫画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连古典名著的阅读也是由视频讲故事的“百家讲坛”催生的),话语文化已经在学生中有了边缘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折射到语文课堂中就可以导致语文课韵味的丧失。这将是语文课堂不能承受之重。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曾这样解释韵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的独一无二的现象。”而视觉艺术就是缺乏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和含蓄美。具有永恒意义和持久价值的韵味可以说是语文课的灵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呼吁着重回文本、阅读经典,而视视觉艺术犹如“洪水猛兽”。我们不禁要问:手段(视觉艺术)与目标(留有韵味)产生了矛盾,就一定要彻底屏弃手段吗?这样的决绝会否将语文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适量的视觉艺术如图片和短片不也曾帮助过语文课堂吗?能否改良手段,使它服务于目标呢?可以。将惯常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融入想象的海洋,与话语艺术接轨。而这种转换要建立在学生对视觉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上。以下的课堂设计可作为这种方法的实践。例一:借助影视艺术帮助学生理解《项脊轩志》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问题设计:如果你是影视导演,你将如何拍摄这个镜头?镜头先从空中俯拍。归有光仰头站在如盖的枇杷数下,然后以他为视角,仰拍枇杷树。画外音是归有光的叹息声。仰拍树时可让镜头旋转,在镜头的旋转过程中,景色渐渐迷离。再运用蒙太奇,切入归有光妻子种植树苗和到轩中问古事等生活场景。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努力要做的就是让这种思念伤感之情通过拍摄设想得以充分体现。无论是想象力还是话语能力都在此得到了训练。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例二:借助影视艺术帮助学生理解《长亭送别》中[一煞]和[收尾]两支曲词中所蕴涵的境和情。[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添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问题设计:“长亭送别”这出戏快结束了,你如何拍摄崔莺莺下场前的这出戏,使得[一煞]和[收尾]的内容得到充分体现?先以崔莺莺为视角,取远景。四围青山,疏林斜阳,古道上扬起马驰后的烟尘画外音为马的嘶叫声。然后镜头收回,拍崔莺莺泪眼婆娑,欲上车却还回头。最后拍摄她的马车渐行渐远,以沉重单调的马车行路声作为画外音,突出马车之沉沉莺莺烦恼之多。如此一来,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韵味就锁定在学生设想的镜头中了。我们还可以借助绘画艺术来学习王维的诗,充分体味他“诗中有画”的特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此时,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的视觉艺术都已经不纯粹,这也是我们运用它保留语文课堂韵味的关键所在。当视觉艺术化为想象而不是通过视频或画面呈现,当话语艺术触及学生熟稔的视觉艺术时,我们沟通了视觉艺术和话语艺术。语文课堂中视觉艺术的介入已不仅是传统的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影片,更是贴合语文课实际的大融合。这样既保住了语文课的魂——韵味,又激发了学生对视觉艺术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